工程训练中心
 本站首页  中心概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党群建设  教学与管理  实训资源  创新创业  学校主页 
  通知公告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5-28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5-19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5-12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4-21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4-14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3-28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3-17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金工实习... 2025-03-03
  教学管理
太原理工推免最新文件出台 2025-01-22
2024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5-01-11
2023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4-01-22
阶段性总结报告(2018-2022年)... 2023-06-28
2022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3-02-28
2021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2-02-28
2020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1-02-28
2019年年度报告公示--工程训练... 2020-02-28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机器人团队师生参加2025全国大学生跨校创新实践训练营
2025-08-22 10:16  

2025年8月14日至18日,202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跨校创新实践训练营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成功举办,我校派出机器人团队指导教师张良带领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人2401班学生石宜,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材2201班学生刘国泰参赛,最终获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佳绩。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院长李卫国出席指导。


2025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跨校创新实践训练营由创客教育基地联盟主办,吉林大学承办,活动吸引了来自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38所院校的80余名大、中学生参加。

本次跨校训练营以“人工智能融合红色教育”为背景主线,以“烽火记忆·青春接力”为主题,以皮影戏为艺术载体,以长春电影文化为主要艺术内容,以机械臂为科技载体,以AI技术为科技内涵,以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的形式重现东北抗联的峥嵘岁月,构筑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传承脉络。活动旨在倡导同学们提高跨学科乃至跨文化协同交流创新能力,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自行完成组队,从科技任务、艺术任务两个层面完成相应创作任务,裁判组对所有队伍创作的全过程在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附参加学生心得体会

在历史与创新的熔炉中淬炼青春力量

太原理工大学 | 机器人2401 | 石宜 |2024000397

八月的长春,一场跨越学科的创新实践训练营,让一群素昧平生的年轻人因红色信仰而集结。我愿用三个关键词分享这段特殊经历带来的成长与思考:协作的力量、科技的温度、信仰的传承。当机械臂操控的皮影在幕布上重现抗联将士的身影,当不同专业背景的年轻人共同点亮信仰的灯火,我们完成的不仅是一场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实验,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一、协作的力量:从个体微光到集体星河

六个来自不同高校的陌生人,在随机组队的瞬间成为命运共同体同用机械臂操纵皮影戏,演绎李延禄统战抗日的故事。这种从陌生到默契的协作,恰似我们演绎的故事中抗联军队同仇敌忾、共克难关的经历——我们的民族在危难时刻总能凝聚磅礴的力量。从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的生死相依,到新时代全国一盘棋的抗疫协作;从两弹一星研制中科学家们的跨界攻关,到东数西算工程里的区域协同,历史反复证明:当个体力量汇入集体洪流,就能形成无坚不摧的中国力量。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永远相信美好事情即将发生”。我们一次次陷入僵局,又通过一次次思维碰撞打破壁垒,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一个世纪前,抗联将士在零下四十度的密营中高唱《露营之歌》;半个世纪前,科研工作者在戈壁滩上用算盘计算原子弹数据;今天,青年在实验室里为0.1毫米的精度反复调试——这份咬紧牙关闯难关的乐观,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征途上,这种打破壁垒、同心共济的协作精神,让中国在航天、芯片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二、科技的温度:当冰冷器械遇见滚烫初心

走进长春电影制片厂,抗联的故事通过光影穿越时空,刻入民族记忆。《赵一曼》中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悲壮,《英雄儿女》里向我开炮的呐喊,《杨靖宇》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守……长影艺术家们用镜头捕捉历史真实,用艺术诠释精神内核。当银幕上英雄面对酷刑眼神依然赤诚,当《松花江上》的旋律响起,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不仅是历史的复刻,更是精神的再造。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讲故事,而是让英雄起来、让信仰起来,让我们能与百年前的英雄对话,在感动中汲取力量。

我们传统创客教育与科研总是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但科技之外的人文、情感是缺失的,而科技要为人所用,必定要让人接纳,这其中的纽带便是情感。这次训练营独特的点在于将传统皮影艺术和机械臂与人工智能科技结合,重新演绎一段历史。科技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参数精度,而在与人民共情的能力。从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复原壁画时特意保留古代工匠的修改痕迹,到FAST射电望远镜为保护苗族村寨调整建设方案,这些实践都在证明:技术若脱离人文滋养,便只是冰冷的钢铁与代码;唯有注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温度,才能真正成为点亮人性的火炬。

新时代的创新正在用技术温度消弭数字鸿沟,让科技成果真正惠及每个角落。正如长影老艺术家们用简陋设备拍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今天的我们更需要明白:我们的任务不仅在于用高科技手段讲一段故事,更在于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这,才是科学的终极追求。我想,这也是此次训练营带给我最大的意义。

三、信仰的传承:从历史星火到未来火炬

吉林省博物院那份泛黄的《镜泊湖连环战日志》上以树皮充饥,然士气愈旺的记载,让我久久无法忘记,透过笔触,我触摸到的是信仰的温度。当这段历史转化为皮影戏中乡亲和展示战士们传递半块苞米饼的场景,台下观众的热泪告诉我:信仰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从李延禄同志胃里草根树皮的坚忍,到两弹一星元勋隐姓埋名的奉献;从抗联军队在窝棚内冰湖上的坚守,到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绝——这种精神力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让我们在任何艰难险阻前都能挺直脊梁。

生逢盛世的我们,肩负重任。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仍需抗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在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的战场上,需要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奉献与矢志不渝的执着。用机械臂演绎英雄故事,用代码传递信仰力量,本质上是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从白山黑水间的密营星火,到新时代的创新熔炉,变的只是传承的形式,不变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初心。当机械臂与皮影完成最后一次敬礼,那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既要做技术创新的弄潮儿,更要做精神传承的火炬手。让我们以协作凝聚力量,以科技传递温度,以信仰照亮前路,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抗联故事


烽火记忆·青春接力

2025 全国大学生跨校创新实践训练营感悟

刘国泰

四天的跨校训练营,像一束被点燃的星火,在我心中留下了久久不熄的余温。当8月14日黄昏列车驶入长春站,车窗外的阳光刚好掠过吉林省博物馆灰白色的石阶,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正在奔赴一场跨越九十四年的重逢——重逢魏拯民,重逢东北抗联,也重逢青春与信仰最本真的模样。

博物馆里,杨靖宇的怀表停在2月23日,魏拯民的钢笔只剩半截笔尖,却仍在泛黄纸页上写下“火种不灭”。我在展柜前屏住呼吸,仿佛听见密林深处传来的拐杖声——咚、咚、咚——那是策划书中魏拯民拖着病体巡视营地的节拍。原来历史不是静止的文物,而是可以穿透玻璃、直抵心脏的脉搏。下午走进长影旧址,第七摄影棚的幕布上还留着《英雄儿女》的爆破残痕,我突然理解了“光影”二字的重量:它记录过硝烟,也应当承载新的叙事。

回到营地,我们只有48小时把“寒葱岭伏击”变成一场可触、可听、可对话的皮影戏。山西人擅长剪纸,却第一次让纸人动起来;机械臂专业的同学能把代码写成诗,却第一次要让它“扮演”日军。最艰难的凌晨两点,机械臂调试失控,连续三次把“松岛”的指挥刀戳进幕布,大家瘫坐在地。指导老师只说一句:“想想魏拯民当年怎么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信仰。”于是我们又爬起,一行行重写程序,一次次校准电机零点,像在密林里把最后的盐粒留给伤员。当8月17日上午机械臂终于精准地完成“松岛”坠车动作,台下响起掌声,我却在侧幕看见同伴通红的眼眶——那是我们第一次用技术向先辈敬礼。

汇报演出时,我负责魏拯民的腿部动作。当橙红色枪火在幕布上炸开,魏拯民的剪影迎着冷光缓缓起身,我忽然听见自己心跳与机械臂伺服电机的嗡鸣形成同频共振——那一刻,传统与科技不再是并置的名词,而成为血脉相通的动词。评委老师说:“你们让AI学会了敬畏。”我想,这敬畏不在算法,而在我们用代码还原的那句台词——“抗联没有背着指挥员打仗的规矩!”

二等奖的奖杯很轻,捧在手里却像接过一段年轮。闭幕式上,有校园冠军歌手的歌唱节目,歌声从“铁岭绝岩”飘到“密林冰雪”,飘到此刻的校园广场。我摸到奖杯底座刻着的一行小字:“烽火记忆·青春接力”,忽然明白:这不是终点,而是另一场远征的起点。

回太原的高铁上,我打开笔记本,把训练营的照片一张张拖进时间轴:博物馆的玻璃反光里,有我皱眉凝视的侧影;长影的道具库中,有我们高举皮影人偶的剪影;调试台前,有同伴贴着退烧贴敲键盘的背影……它们最终汇成一句话:科技向善,艺术向光,青年向史。魏拯民用生命守住密营的火种,我们用AI与皮影让火种穿越屏幕与幕布,继续燃烧在新的时代旷野。

列车穿过太行山隧道,黑暗瞬间吞没窗景。我把额头抵在冰冷玻璃上,却看见玻璃映出自己眼里的微光——那是寒葱岭的星火,也是青春正在点燃的火炬。我知道,当下一站抵达,我会带着这段记忆走进实验室、走进课堂、走进更多需要被照亮的地方。因为历史从未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年轻人的心跳里,继续行军。







关闭窗口